多肽藥物研發進程、市場格局深度解析與未來展望!
?
在當前醫藥研發領域,小分子藥物面臨靶點挖掘難度攀升、耐藥性問題凸顯等挑戰,大分子藥物則受限于同質化競爭加劇、給藥方式單一等瓶頸,而多肽藥物憑借其獨特的理化性質與藥理優勢,正逐步成為連接小分子與大分子藥物的 “橋梁型” 治療手段,在全球新藥研發浪潮中占據愈發重要的地位。本文將從多肽藥物的核心特性出發,系統梳理其合成技術演進、市場競爭格局與前沿研發方向,并展望行業未來發展趨勢。
一、多肽藥物的核心定義與差異化優勢
多肽是由 2-50 個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形成的生物活性分子,分子量通常介于 500-5000 Da 之間,恰好處于小分子藥物(<500 Da)與蛋白質藥物(>5000 Da)的 “中間地帶”。這一特殊的分子量范圍賦予了多肽藥物雙重優勢:
生產層面:可通過化學合成實現精準制備,批次間質量穩定性高,且隨著合成技術的成熟,規模化生產成本逐步降低,規避了蛋白質藥物依賴生物表達系統可能面臨的產物異質性問題;
藥理層面:繼承了蛋白質藥物對靶點的高特異性結合能力,能精準作用于疾病相關通路,因此毒副作用顯著低于傳統小分子藥物,在慢性病、腫瘤等需要長期用藥的領域安全性優勢尤為突出。
憑借上述特性,多肽藥物在腫瘤、心血管疾病、代謝性疾病(如糖尿病)、神經系統疾病等多個治療領域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,成為近年來藥企布局的重點方向。
二、多肽藥物合成技術的迭代與突破
多肽藥物的研發進程與合成技術的革新深度綁定。自 1922 年胰島素作為首個多肽藥物應用于臨床以來,合成技術已歷經百年發展,從早期的天然提取逐步演進至如今的多技術融合階段,為多肽藥物的結構創新與產業化提供了核心支撐。
(一)生物合成技術:依托生物體系的高效制備路徑
生物合成技術利用生物體的代謝機制或酶催化反應合成多肽,核心優勢在于可定向表達復雜肽鏈,且生產成本相對可控。目前主流技術路徑包括:
天然提取法:最早的多肽生產方式,如從動物胰腺中提取胰島素,但受限于原料供應有限、活性組分含量低、雜質難以去除等問題,已逐步被其他技術替代;
酶解法:通過特定生物酶將大分子蛋白質降解為活性多肽,但其產物多為混合肽段,難以實現單一序列多肽的精準制備,主要用于食品級活性肽生產;
發酵法:利用微生物(如大腸桿菌、酵母菌)的代謝過程生產天然多肽,具有環境友好、產物易純化等特點,但目前僅適用于少數結構簡單的多肽,產業化應用范圍較窄;
基因重組法: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編碼目標多肽的基因導入表達載體,在宿主細胞內實現高效表達,尤其適用于化學合成難度大的長鏈多肽或含特殊修飾的多肽,是當前復雜多肽藥物的主要生產方式之一。
(二)化學合成技術:主導精準合成的主流路徑
化學合成技術通過人工控制氨基酸的連接順序實現多肽制備,具有研發周期短、序列可控性高的優勢,是當前創新多肽藥物研發的核心技術支撐,主要分為:
液相合成法:1920 年由 Emily Fischer 提出,通過在溶液中逐步進行基團保護、活化、縮合反應合成多肽,但隨著氨基酸殘基數量增加,溶解難度與純化成本呈指數級上升,僅適用于短鏈多肽(如 5 個氨基酸以內)的合成;
固相合成法:1963 年由 Merrifield 發明,通過將多肽 C 端首個氨基酸的羧基固定在固體聚合物載體上,重復 “脫保護 – 縮合 – 洗滌” 流程完成肽鏈組裝。該技術大幅簡化了純化步驟,縮短了合成周期,可實現 20-50 個氨基酸殘基的長鏈多肽合成,目前已成為多肽化學合成的主流方法。
在多肽藥物的研發與生產全流程中,方法開發與驗證是確保藥物質量可控、符合法規要求的關鍵環節。例如,恒譜生針對多肽藥物研發、生產及質量控制中的技術痛點,提供 “開發 + 驗證” 全流程一站式服務 —— 依托 UPLC-MS/MS、制備色譜等高精度設備,結合自主研發的多柱篩選、梯度優化技術,可解決多肽藥物因結構相似性高、基質干擾強導致的分離難、定性定量不準等問題;同時,其在方法驗證中覆蓋專屬性、線性范圍、LOD/LOQ、精密度等全維度指標,能確保多肽藥物從研發到生產的質量合規性,助力企業突破技術瓶頸。
三、多肽藥物全球市場格局與細分領域機遇
受益于合成技術的成熟與臨床需求的釋放,全球多肽藥物市場規模持續擴容。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,預計到 2030 年,全球多肽藥物市場規模將突破 2100 億美元,其中中國市場占比約 15%,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區域市場之一。從治療領域來看,糖尿病、腫瘤、罕見病是驅動市場增長的三大核心賽道。
(一)控糖 / 減肥領域:GLP-1 受體激動劑引領市場爆發
隨著全球肥胖癥與 2 型糖尿病發病率持續攀升,兼具降糖與減重功效的 GLP-1(胰高血糖素樣肽 – 1)受體激動劑成為市場焦點。該類藥物通過激活 GLP-1 受體,不僅能促進胰島素分泌、抑制胰高血糖素釋放,還可延緩胃排空、減少食欲,在臨床試驗中展現出優異的降糖效果與極低的低血糖風險。
全球市場:2021-2022 年,全球 GLP-1 受體激動劑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 41.5%,其中司美格魯肽(諾和諾德)、度拉糖肽(禮來)兩大品種占據 82% 的市場份額;截至 2023 年底,全球已有 10 款該類藥物獲批,其中利拉魯肽、司美格魯肽等 4 款藥物拓展至減重適應證,進一步打開市場空間。
中國市場:目前國內獲批的 8 款 GLP-1 受體激動劑中,超 90% 市場份額由進口藥物占據,國產替代仍處于起步階段。僅貝那魯肽(仁會生物)獲批減重適應證,司美格魯肽的減重適應證上市申請正處于審批階段,國產企業在長效制劑、口服劑型等領域的研發突破將成為打破進口壟斷的關鍵。
(二)抗腫瘤領域:多肽藥物的靶向治療新突破
多肽藥物在腫瘤治療中主要通過調節激素水平、靶向遞送細胞毒性藥物等機制發揮作用,其中 LHRH(促黃體素釋放激素)類似物、生長抑素類似物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兩類藥物。
LHRH 類似物:作為最大的抗腫瘤多肽品類,主要包括瑞林類(戈舍瑞林、亮丙瑞林、曲普瑞林)與瑞克類藥物,通過抑制垂體促黃體生成素分泌,降低性激素水平,用于前列腺癌、乳腺癌等激素敏感性腫瘤的治療。2022 年,阿斯利康的戈舍瑞林全球銷售額達 9.27 億美元;值得關注的是,綠葉制藥自主研發的注射用戈舍瑞林微球(百拓維)于 2023 年 6 月獲批,成為全球首個長效戈舍瑞林微球制劑,顯著延長給藥間隔,提升患者依從性。
生長抑素類似物:以蘭瑞肽(益普生)、奧曲肽(諾華)為代表,用于肢端肥大癥、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。2018 年,諾華的镥氧奧曲肽獲批上市,創新性將奧曲肽(靶向生長抑素受體)與放射性核素镥 – 177 結合,通過 β 射線精準殺傷腫瘤細胞,開啟了多肽介導的放射性核素治療新紀元。
(三)抗感染與罕見病領域:小眾賽道的差異化機遇
抗感染領域:在細菌耐藥性日益嚴峻的背景下,抗菌肽憑借殺菌快速、抗菌譜廣、不易產生耐藥性等優勢,成為抗感染藥物研發的新方向。目前全球已上市的抗菌肽包括萬古霉素(糖肽類)、達托霉素(環脂肽類)等,其中達托霉素是治療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的一線藥物;第二代糖肽類抗生素(達巴萬星、奧利萬星)因半衰期更長,可減少給藥次數,進一步提升臨床便利性。
罕見病領域:多肽藥物在罕見病治療中展現出獨特價值。例如,梯瓦制藥的格拉替雷曾是全球最大的多肽藥物品種,用于多發性硬化癥治療,2016 年銷售額達 42.23 億美元,后因仿制藥與新藥沖擊,2022 年銷售額降至 6.91 億美元;2023 年,阿卡迪亞的曲非奈肽獲批用于雷特綜合征(一種罕見神經發育障礙),成為全球首個治療該疾病的藥物,填補了臨床空白。
四、多肽藥物前沿研發方向與技術挑戰
當前多肽藥物研發熱度持續攀升,截至 2024 年 3 月,PubMed 收錄的多肽藥物相關論文已超 111 萬篇,其中近 20 年論文占比達 70.82%,反映出領域內的創新活力。從研發方向來看,GLP-1 多靶點藥物、多肽藥物偶聯物(PDC)、抗菌肽是三大核心熱點。
(一)GLP-1 受體激動劑:從單靶點到多靶點協同
隨著 GLP-1 市場競爭加劇,企業紛紛向多靶點藥物研發轉型,通過融合 GLP-1 與 GIP(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)、GCG(胰高血糖素)等靶點,進一步提升降糖、減重效果,同時拓展至非酒精性脂肪肝、阿爾茨海默病等新適應證。
全球進展:目前全球超 30 家企業布局 GLP-1/GIP、GLP-1/GCG 雙靶點藥物,部分品種已進入 III 期臨床試驗;諾和諾德于 2021 年啟動司美格魯肽治療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的 III 期試驗(EVOKETM、EVOKETM Plus),預計 2025 年公布結果,若成功將打開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新市場。
(二)多肽藥物偶聯物(PDC):下一代靶向治療新方向
PDC 由 “多肽靶向載體 – 可裂解連接子 – 細胞毒性藥物” 三部分組成,通過多肽的靶向性將細胞毒性藥物遞送至腫瘤細胞,在提高藥物療效的同時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傷,被視為繼抗體藥物偶聯物(ADC)之后的下一代靶向治療技術。
全球進展:截至 2024 年 3 月,全球共有 28 款 PDC 藥物處于臨床階段,以 Bicycle Therapeutics、諾華等企業為代表,研發方向集中在實體瘤治療;其中部分 PDC 藥物通過優化連接子設計,實現了藥物在腫瘤微環境中的精準釋放,初步臨床試驗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與抗腫瘤活性。
國內進展:盛諾基、同宜醫藥等企業已布局 PDC 領域,其中盛諾基與 Angiochem 合作開發的 SNG1005 可穿透血腦屏障,用于乳腺癌腦轉移治療,目前已在國內完成 III 期臨床橋接試驗。但 PDC 仍面臨連接子穩定性、藥物釋放效率、免疫原性等挑戰,需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優化。
(三)抗菌肽與罕見病多肽:小眾領域的技術突破
抗菌肽:截至 2024 年 3 月,全球 21 款在研抗菌肽中,11 款處于 I 期臨床,4 款進入 III 期臨床。國內企業表現突出,正大天晴與普萊醫藥合作的 PL-5(非抗生素類抗菌藥物)對耐藥菌株效果顯著且不誘導新耐藥性,益承生物的伊匹烏肽(用于眼部炎癥治療)暫無同類競品,兩類藥物均已進入 III 期臨床,有望填補國內抗菌肽市場空白。
罕見病多肽:Zealand Pharma 的長效 GLP-2 類似物 Glepaglutide 已獲孤兒藥資格,用于短腸綜合征治療,目前已向美國 FDA 提交上市申請;韓美制藥的 HM15912(用于罕見代謝疾病)處于 II 期臨床。但罕見病藥物研發存在投資回報低、患者招募難等問題,需政策支持(如孤兒藥補貼、優先審評)推動領域發展。
五、多肽藥物行業未來展望與發展建議
中國多肽藥物產業正處于從 “仿創結合” 向 “自主創新” 轉型的關鍵階段。截至 2023 年底,國內已獲批 37 款多肽新藥,但國產新藥僅 5 款,仿制藥仍為市場主流;隨著 “十四五” 醫藥工業發展規劃將多肽藥物列為重點領域,以及國家藥監局《化學合成多肽藥物藥學研究技術指導原則(試行)》的發布,行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,疊加國內龐大的患者基數與進口產能限制,多肽藥物市場潛力將逐步釋放。
為推動多肽藥物產業高質量發展,建議從以下三方面發力:
技術研發層面:鼓勵企業與高校、科研院所共建多肽技術平臺,聚焦長效制劑、口服給藥、多靶點藥物等關鍵技術突破;地方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,支持多肽合成工藝優化、質量控制技術(如恒譜生的多肽方法開發與驗證服務)的產業化應用,降低企業研發成本。
市場主體層面:將多肽產業鏈納入國家重點扶持產業范疇,對創新多肽藥物給予稅收減免、研發補貼;支持國產企業通過技術引進、合作開發等方式突破專利壁壘,加快 GLP-1、PDC 等熱門領域的國產替代進程。
行業規范層面:制定多肽藥物綠色生產指南,推動合成過程中的環保技術創新;加強多肽藥物知識產權保護,打擊仿制藥侵權行為,為創新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環境;同時完善多肽藥物臨床價值評估體系,引導企業聚焦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。
未來,隨著合成技術的持續迭代、靶點挖掘的不斷深入,多肽藥物將在更多治療領域實現突破,成為全球醫藥市場的重要增長極。國內企業需抓住技術變革機遇,通過創新研發與質量提升,逐步在全球多肽藥物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。
發布于: 2025-10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