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主流藥典標準品深度解讀:特性、應用及官方體系的優與憂!
全球藥品研發、生產與質量控制體系中,藥典標準品作為權威的質量參照基準,是確保藥品質量一致性、合規性的關鍵支撐。不同國家及地區的藥典機構,基于自身監管要求與醫藥產業特點,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標準品體系。深入了解各國藥典標準品的核心信息,以及官方標準品的優勢與局限,對藥企選擇適配的基準物質、推進全球市場布局具有重要意義。?
一、各國藥典標準品核心信息解析?
1. 中國藥典(CP)標準品
中國藥典標準品由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(中檢院) 統一提供,中檢院作為國家藥監局直屬機構,承擔著藥品、生物制品質量檢驗與最高技術仲裁的職能。其官方平臺收錄的標準物質種類持續擴容,從 2014 年的 2900 余種,逐步增至 2018 年的 3884 種,目前已形成覆蓋化學對照品、對照藥材、生物標準品、生物參考品及標準菌株的完整體系。無論是中藥領域的對照藥材,還是化學藥的雜質對照品,均嚴格遵循《中國藥典》各論要求,為國內藥企的研發、生產質控及藥品注冊申報提供了本土化的權威參照,是保障國產藥品質量的核心支撐。?
2. 歐洲藥典(EP)標準品
歐洲藥典(EP)標準品是歐盟藥品質量與可靠性的 “基石”,由歐洲藥品質量管理局(EDQM) 下屬實驗室主導制備與質控,每一款標準品均需通過歐洲藥典委員會的嚴格審批。其制備與分發嚴格遵循ISO 導則 34.針對鑒別、純度檢驗、含量測定等不同應用場景,提供精準匹配的基準物質,部分關鍵標準品還會作為國際協作研究項目的核心參照。對于計劃進入歐盟市場的藥企而言,EP 標準品是確保產品符合歐盟監管要求、通過質量核驗的必備工具,其統一性與權威性有效保障了歐盟內部藥品質量的一致性。?
3. 美國藥典(USP)標準品
美國藥典委員會(USP)作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,制定的標準品覆蓋藥品、食品成分及膳食補充劑,其標準不僅在美國由 FDA 強制執行,更被全球130 余個國家和地區采納。USP 標準品的核心優勢在于嚴苛的認證流程 —— 從原料篩選到特性值標定,均經過多輪驗證,確保純度、穩定性及可追溯性。無論是 API(原料藥)的含量測定,還是基因毒性雜質的限度檢查,USP 標準品均能提供確鑿可靠的參照,尤其在仿制藥 ANDA 申報中,使用 USP 標準品可顯著降低被 FDA 駁回的風險,是藥企布局全球市場的 “通用型” 基準。?
4. 英國藥典(BP)標準品
英國藥典(BP)自 1864 年誕生以來,已形成涵蓋藥品、獸藥的多元標準體系,其藥典分為三卷,兩卷聚焦人用藥標準,一卷專設英國獸藥藥典。BP 標準品的制備依托BP 藥典實驗室與 LGC 實驗室的資源共享,在保證準確性的同時,覆蓋了血制品、免疫產品、外科材料等特殊領域。對于專注于英國市場或英聯邦國家市場的藥企,BP 標準品不僅能滿足人用藥質控需求,還能適配獸藥研發生產的特殊要求,具備較強的場景適配性。?
5. 其他特色標準品
LGC 標準品:英國政府化學家實驗室(LGC)創立于 1842 年,其醫藥雜質標準品以 “精細表征” 為核心優勢 —— 每一款雜質對照品均經過結構確認、純度標定等多輪嚴謹分析,不僅可用于藥物申報審批的數據支撐,還能助力藥企建立與驗證分析方法,是復雜雜質研究的優質選擇。?
NIBSC 標準品:英國國家生物制品檢定所(NIBSC)作為 WHO 國際標準品供應中心實驗室,核心聚焦生物制品領域,負責制備、保存并分發全球生物藥品(如疫苗、抗體藥物)質量檢測所需的標準品。其標準品直接保障了英國兒童免疫計劃等公共衛生項目的疫苗安全,也是全球生物藥企研發、質控的關鍵參照。?
日本藥典(JP)標準品:日本藥典(又稱日本藥局方)由日本厚生勞動省頒布,具有法律效力,自 1892 年首版以來,已成為日本藥品生產與監管的核心依據。其標準品覆蓋化學藥、中藥(漢方藥)等領域,適配日本本土藥企的研發需求,同時也為計劃進入日本市場的外資藥企提供了合規參照。?
二、官方標準品的優勢與不足?
1. 官方標準品的獨特優勢:藥企合規與質控的 “定心丸”?
權威性強,合規性無憂:官方標準品由各國權威機構(如中檢院、EDQM、USP)主導制備,嚴格遵循藥典標準,其特性值具有法定效力。使用官方標準品可直接滿足各國藥監部門的監管要求,是藥品在目標市場上市的 “必經之路”,尤其在注冊申報中,能最大程度降低因標準品不合規導致的審批延誤風險。?
準確性高,數據可靠:官方標準品的制備經過多輪驗證,包括多實驗室協作標定、穩定性監測等,特性值(如純度、含量)的準確性與可追溯性有嚴格保障。在藥品含量測定、雜質限度檢查等關鍵環節,使用官方標準品可避免因基準物質誤差導致的假陽性、假陰性結果,為質量判斷提供 “鐵證”。?
性價比突出,適配廣泛:相較于部分商業化定制標準品,官方標準品的定價更具普惠性,且覆蓋了藥典中最核心的檢測需求(如常用 API、關鍵雜質),能滿足多數藥企的常規質控與研發需求,無需為小眾需求支付高額定制成本。?
2. 官方標準品的現存不足:藥企實際應用中的 “痛點”?
產品種類有限,難以滿足細分需求:藥典標準品通常僅覆蓋藥典各論中明確要求的 “個別雜質” 或 “核心成分”,對于藥企在研發階段遇到的新型降解產物、工藝雜質,或創新藥的特殊雜質,往往無法提供適配的對照品,需額外尋找商業化標準品,增加了研發復雜度。?
限購與資質要求嚴格,采購靈活性低:多數官方標準品存在 “限購” 政策,部分高風險或特殊用途的標準品(如劇毒雜質對照品),還需企業提供生產許可證、研發項目證明等資質文件才能購買,若項目緊急或資質不全,可能導致采購延誤,影響項目進度。?
貨期較長,時效性不足:官方標準品的生產與分發通常有固定周期,尤其跨國采購(如從 EDQM 采購 EP 標準品)時,受物流、清關等因素影響,貨期可能長達 1-3 個月。對于需要快速補充標準品的緊急檢測需求,往往無法及時響應,可能導致質控中斷。?
證明資料有限,使用便捷性不足:官方標準品附帶的證明文件多為基礎說明書,僅標注純度、儲存條件等核心信息,缺乏詳細的結構確證報告、雜質譜分析等深度數據;部分生物標準品或中藥對照品,甚至無法提供定量分析所需的響應因子等參數,需企業自行驗證,增加了使用成本。?
各國藥典標準品憑借其權威性與合規性,成為藥企布局不同市場的 “剛需工具”—— 中國藥典標準品支撐本土質控,USP、EP 標準品助力全球申報。然而,其種類有限、采購受限等不足,也要求藥企在實際應用中靈活搭配官方標準品與商業化標準品,以滿足不同階段的需求。未來,隨著醫藥產業的全球化與創新化,官方標準品體系若能進一步豐富品類、優化采購流程,將更好地賦能藥企研發與質控,推動全球藥品質量水平的提升。
發布于: 2025-09-17